再一次學德文

相信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,對「再一次」這三個字一點也不陌生。在學習新的知識時,尤其語言,我們總是容易半途而廢,然後沉靜一段時間後,又突然想「再一次」去學習那些我們一直無法掌握好的知識,同時期盼這是最後一次。

學德文的淵源可追溯到高中時學習德國歷史,當時我閱讀德國在一二戰時的起跌,對這民族產生了濃厚興趣。進入大學後,我二話不說就報讀了德文班,當時還天真的以為不出三年,我的德文一定可以去到中級水平,可以做到基本會話。可是,德文的複雜程度倒是超越我想像,就連簡單的詞根分陰性還是陽性都讓我頭昏腦脹,我還記得課堂上老師問「大家猜猜電筒在德文中是中性、陰性還是陽性?」,然後班中有男同學還說起黃色笑話:「電筒係咩性就唔知,但插頭一定是陽,插座就係陰!」。當我還猶豫是否要用這種邏輯去學詞性時,老師一句說其實詞性與物件本身是沒有關係,反而是與其發音有關,瞬間我又再次墮入雲霧裏。

就這樣,我捱過了第一個學期。花了不少時間背詞性,記那很長的德文字,讀那很難發音的R音,最終成績只有B,不禁覺得資質有限,沒甚麼語言天份,就這樣我放棄了。

日子一晃眼就十年有多了,中間去過德國旅行,也有網上的語言APP學德文,但都未能堅持下來。很多時會遺憾自己為何沒有堅持下來,然而腦海很快浮現一句「你英文學咁多年都咁屎啦,更何況德文?你都係冇語言天份」,然後對德文的熱情彷彿已枯乾。

直到疫情爆發,留在家中的時間多了,恰巧有兩位朋友也想學德文(他們也從前學過,後來因不同原因放棄了),於是我們「再一次」學德文了。兩星期一堂的網上德文課,壓力並不大,但仍然遇到過去相同的問題,德文的複雜很快令我想放棄。學習德文的時間不夠密集,令我無法掌握好,我又會覺得自己沒有天份。但若一時間消化太多,又會令我很煩厭和挫敗。

直至和朋友小K 聊起學語言的苦惱,我才懂得學語言,有天份當然重要,但堅持與平衡才是學得成功的關鍵。小K 分享了她用了語言APP已經三年,每天就花十五分鐘,也沒有特別去學習文法,用一種輕鬆的態度,將新的語言放在生活中,讓神經元建立起穩固的記憶。然後我不禁倜侃自己真是「雷聲大,雨點小」啊,目標定太高和行動力不持久都是致命傷,在腦神經細胞未得到足夠刺激時,我就已經打道回府了。於是,我再次玩起語言APP,每天就碰個十多分鐘,有時候貪心想再玩,我也叫自己停止,不讓自己操之過急。有時候沒心情,也就玩個五分鐘,也不能完全不玩,訓練自己的耐性。慢慢地,學德文不再是苦差,反而像是一種修行,每天都練習,每天只專注過程但不想結果,尊重自己腦袋的時間表,有一天當腦袋的語言的神經元活化了,那我就知道這一次的「再一次」學德文是否最後一次了!

小記:在寫這篇文章時,我已連續26天到訪個APP學德文了,APP還顯示了只有3.3%的人做到。原來學習最大的障礙不是知識的困難,而是我們的心魔,例如我對自己的負面評價,自我懷疑,過於著重成績等等,這一次學德文是修正我對自己的苛刻要求,學習相信我的腦袋會帶我走得更遠!

科學告訴我們: 人人都可以變
腦袋分分秒秒也在進步, 觸發無限可能, 超越你所想

Scroll to Top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