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我只想做個善良的人,可以嗎?

早陣子,在一個網上講座聽到專家分享可以透過名人故事,教導小朋友好品德。作為專業的媽媽,當然立馬就下單買圖書了。

我買了兩本名人故事,分別是居禮夫人和德蘭修女。家姐看完愛不釋手,我忽發其想的問她長大後想當哪一個。家姐說:「如果要我選,我喜歡德蘭修女……」。接著,她輕輕的問了一句「可以嗎?」。我很訝異她問的這句,為什麼她覺得不可以?

原來她聽完故事,覺得居禮夫人讀書很厲害,畢生努力做研究,得過兩次諾貝爾獎,好像應該好好學習(媽媽你買這兩本書不是這個意思嗎?)。然而,家姐簡單純真的性格,偏偏就只是被德蘭修女的無私吸引著。家姐的反應讓我不敢反問自己,如果孩子只想簡單做個善良的人,不追求「成就」可以嗎?

居禮夫人和德蘭修女,各自運用自己的天賦貢獻世界(德蘭修女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啊),真的要比較誰較厲害嗎?然而,在日常生活,我們會較多欣賞孩子的善良還是智慧?從前的我會毫不猶豫的說,善良比智慧更重要啊!然而,在這年與家姐考小一的過程,深深明白殘酷的現實是,你不懂唸中英詞語,雙位數加法,就過不了第一回合的面試,學校在傳媒訪問所說,會觀察孩子的社交表現,會否幫助他人這些,根本沒有機會展現…… 

社會過份催谷孩子的現象一直為人垢病,但當進入局中,我們很容易會動搖。然而,正因容易動搖,就代表我們更有需要堅持,把自己從岸的另一端拉回來。家姐那一句「可以嗎?」提醒了我,到底我在日常生活滲透什麼訊息給孩子?到底我的初衷是什麼?

Scroll to Top
×